自38号文出台以来,针对多晶硅所出台的限制措施形成了连锁反应。

2010年全年的高速发展期内,面对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光伏产业内新生另一个产业模式,即大规模扩张光伏电池生产线规模,快速挤占新增市场空间。此外,二三线光伏企业应警惕龙头企业有可能通过自身的产能快速提升,把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的阶段长期化。

赛维LDK 2MW光伏示范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一方面,光伏行业是一个由社会主流需求以低碳能源减缓环境压力催生的新兴产业,其核心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成形,因此进入该行业特别是光伏组件环节并不存在难以启及的技术门坎。然而,这种怪象背后却有着行业发展规律的合理注解,产能过剩恰是当前龙头企业所求,甚至是刻意为之。然而,去年由于市场火爆,全球大多数光伏制造商都大规模地扩展产能,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供远大于求的实际局面。可以说,在上述的两个光伏产业高速发展期是中国光伏企业炒作造英雄的时代。德国权威光伏杂志PhotonInternational统计,中国2010年光伏电池产量达到13吉瓦,比2009年增长173%。

最新的数据表明,五、六月份二三线光伏制造企业的毛利率已由近20%降至个位数。近来出现了光伏产业的多重巨大利好,包括日本核电危机、中东政局不稳、石油价格暴涨等,这将在1-2年内造成光伏产业的巨幅增长。在亚行的支持计划中还包括:中国的4个50兆瓦热发电示范项目,印度500兆瓦太阳能电站的电网接入工程,孟加拉国5兆瓦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和两个离网风光互补项目,以及对中国五个省的特许权招标光伏和热发电项目给予技术援助支持。

他表示,未来5年,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加速技术进步,扩大产业规模。梁志鹏分析认为: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纷纷制定了太阳能发展国家行动计划,亚洲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快速增长的新兴太阳能市场。亚洲将成新兴太阳能市场在论坛上,新浪财经同时获悉,亚行去年5月宣布,发起支持太阳能开发利用活动,到2012年,在亚洲地区支持3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应用,包括大型太阳能电站、屋顶光伏系统和偏远地区的独立光伏系统。据悉,亚行将采取赠款援助和低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各种太阳能发电技术示范项目,已经支持的项目包括:印度的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泰国两座73兆瓦和44.5兆瓦并网光伏电站,中国1.5兆瓦太阳能塔式热发电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

梁志鹏表示,今后5-10年,甚至不需要更长的时间,太阳能将成为经济可行的能源。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价格能与传统化石能源基本持平。

赛维LDK 2MW光伏示范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同时他呼吁加强亚洲各国产业合作、地区政策协同,建成亚洲太阳能市场。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能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但现在承担大规模发展的成本,还不是很合算。梁志鹏透露,十二五期末,并网光伏发电装机拟定为500万千瓦,加上分散光伏发电项目,届时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

梁志鹏透露,不考虑土地成本,当前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度电成本已经降至一元以下。十二五目标装机1000万千瓦梁志鹏今日出席与亚行联合举办的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研讨会时表示,2010年底,全球太阳能发电累计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2010年新增1500万千瓦以上,全球太阳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核准项目除需满足《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要求外,应该会在资质较好的企业中选择,同时在原地新建、扩建的可能性极大。新上项目基本叫停;未报批的均不再报批;已批准未投资的,也不再投资;已投资未投产的,也不敢再投产。

38号文在年内可能解禁,但是具体时间尚不清楚。上述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赛维LDK 2MW光伏示范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除了保利协鑫有产能扩容计划之外,赛维LDK、大全集团、中冶集团等均有类似安排。2009年,按照每公斤多晶硅平均进口价格55美元计算,国外厂商的成本按照35美元计算,国际厂商从中国就赚到了4.2亿美元的纯利润。

中国多晶硅企业和投资者望着大好的市场,守着空置的厂房和未开箱的设备欲哭无泪,而国外多晶硅列强则赚得盆满钵满。[page]但是,江苏中能的成功,是由于其敢打擦边球,顶着38号文的压力,他们悄悄地把原来的每年13500吨的生产线,成功地升级到每年20000吨,从而一跃超越日本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而且也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污染的问题。假如今年仍然没有新的项目审批下来,那么国内未来两年多晶硅的供应缺口将超过60%。上述人士表示,此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但在《准入条件》出台后,将实行审批制,不符合《标准》的新多晶硅项目,将无法上马。紧接着,王川向记者道出了更为内幕的实情。5月31日,一位参与《准入条件》起草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规模、能耗、环保,是《准入条件》为中国新建多晶硅项目划定的三条红线:单线产能3000吨以上,综合能耗不超过200千瓦时每千克,并减少污染。

然而,数据表中2010年的情形看上去更加严重。另一位从事多晶硅生产的国内企业负责人王川(化名)也向本报记者爆料称:由于38号文对国内多晶硅进行打压,因此,国内厂商失去了许多以规模换成本的机会。

张扬认为,国内规模小于3000吨的多晶硅小厂确实存在耗能高和没有封闭循环装置等问题,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已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加之瓦克、德山、OCI等国际大厂都在扩产,国内成本高出国际大厂20美元/吨左右,如果不扩,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中冶集团副总裁张兆龙表示,中国多晶硅的产量并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所以不存在产能过剩,而目前国家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

而目前已备案并准备建设的项目,在《准入条件》出台后,将有一半无法通过审批。从现有国内西门子法工厂的情况看,凡是已经上了规模的厂家,成本都大幅降低,能耗也大幅下降,污染问题也基本解决。

而中国企业的多晶硅成本按照每吨35万元计算,人民币销售价格为50万元,则国内厂商损失了31.5亿元的利润,国内多晶硅损失产值105亿元。一位接近于工信部的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发布,令数个停滞的多晶硅项目重现曙光。如果他们老老实实地按照38号文的要求,就会和其他大多数厂家一样,因为受到规模限制,不仅多晶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能耗污染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近日,国内几家多晶硅企业联合向记者反映,2009年9月底,国务院发布《国务院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38号文),多晶硅产业发展受到政策掣肘,据测算,该产业遭受的市场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呼吁放行暂停项目一位接近于工信部的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发布,令数个停滞的多晶硅项目重现曙光。张扬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应该会有数个多晶硅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

国内企业失升级良机如果他们老老实实地按照38号文的要求,就会和其他大多数厂家一样,因为受到规模限制,不仅多晶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能耗污染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张扬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多晶硅企业的成本按照300元人民币每公斤计算(最低的已经达到了23美元每公斤),销售价格按照650元每公斤计算(最高价格达到800元每公斤),国内厂商损失利润140亿元,国内减少产值260亿元;考虑海关增收的33.6亿元增值税,国内税收净损失45.6亿元。

这才是我国企业能够拥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法宝,使得国外各大竞争对手对中国企业心存畏惧。张扬向本报记者爆料称,就在38号文公布不久,国外多晶硅制造商突然加大对中国市场的销售力度,包括直销、设立分销网络等,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且战绩不俗。

以产能标准为例,这是一个国际标准,目前,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1/4达到了这个水平。2010年,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从40万元每吨上升到70万元每吨(现货价格达到80万元每吨);按照每瓦8克多晶硅计算,光伏组件仅多晶硅环节成本就上升了2.4元人民币/千瓦时,对应到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上,意味着每度电成本增加了0.12元。为此,各地政府损失了所得税7.8亿元,增值税约17.8亿元;尽管进口环节增收了约13.8亿元关税和增值税,但依然给国家带来净税收损失近4亿元人民币。5月31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达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张兆龙认为,虽然生产1吨多晶硅需要耗电上万度,但是多晶硅使用后产生的能效比较高,所以多晶硅不是两高产业。已建成的我们不管,新上的项目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才能立项。

王川称,继试图提高关税的企图失败后,德国祭出了设置光伏产品进口的转换效率下限的技术壁垒,欧盟企图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美国借道钢铁工人联合会要求对中国启动301法案调查,日本则对光伏所需的石墨和碳纤维等产品限制对中国出口等等。6月1日,一家从事多晶硅生产的企业负责人张扬(化名)告诉本报记者。

截至2010年10月,我国海关报关进口的多晶硅数量已经超过3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超过4万吨。据粗略估算,仅2011年一年时间,中国企业因为38号文将减少产值650亿元,损失利润400亿元,而白白送给国外厂商的利润则将超过40亿美元。